1、产业链概述
高值医用耗材行业上游主要包括金属材料(如钛合金、不锈钢)、高分子材料(如医用塑料、橡胶)、无机材料(如生物陶瓷)、生物材料(如脱细胞基质)、电子元器件等行业;行业中游为高值耗材研发、生产企业;行业下游为需求市场,主要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其中,医院是高值耗材的主要使用场所,其采购决策受到临床需求、产品质量、价格、医保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
图表:高值医用耗材行业产业链分析
资料来源:中经百汇研究中心
2、产业链经济链条逻辑
从产业链的整体经济逻辑来看,上游原材料和组件供应商凭借其核心技术和资源优势,为中游研发与制造企业提供基础材料和零部件,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优势获取利润。中游企业则通过大量的研发投入,将原材料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高值耗材产品,利用产品的创新性和技术壁垒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实现较高的毛利率。下游流通企业和终端医疗机构通过产品的流通和使用,满足临床治疗需求,实现产品的最终价值。整个产业链各环节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经济生态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临床需求是拉动产业链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技术创新则是推动产业链升级和提高经济价值的核心要素。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对高值耗材的需求持续增长,促使中游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更先进、更有效的产品,同时也推动上游供应商不断改进原材料性能和生产工艺,下游流通和使用环节优化运营管理,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满足临床需求。
3、产业链各环节经济价值
上游环节:尽管上游原材料供应商数量相对较少,但其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重要性决定了它们在产业链中具有较高的议价能力。高端原材料的供应往往被少数几家企业垄断,这使得它们能够通过控制供应和提高价格来获取较高的利润。例如,在医用级聚醚醚酮(PEEK)材料市场,由于技术门槛高,全球仅有少数几家企业能够生产,这些企业在与中游制造商的合作中处于优势地位,其产品价格相对较高,从而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中游环节:中游研发与制造企业是产业链经济价值的主要创造者。它们通过研发创新,将上游的原材料转化为具有独特功能和高附加值的高值耗材产品。由于产品的高技术含量和市场对医疗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中游企业能够获得较高的毛利率。以心血管介入器械制造企业为例,一款新型心脏支架从研发到上市,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研发、临床试验和生产设备购置等,但一旦产品成功推向市场并获得临床认可,凭借其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关键作用和相对较高的价格,企业能够实现丰厚的利润回报。同时,中游企业通过不断拓展产品线和市场份额,实现规模经济,进一步提高其在产业链中的经济价值贡献。
下游环节:下游流通与使用环节在产业链中起到连接产品与消费者(患者)的桥梁作用。在传统的流通模式下,经销商通过承担产品的仓储、配送和销售等功能,获取了一定的利润空间。但由于流通环节的复杂性和中间层级较多,导致产品价格虚高,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负担。近年来,随着集采政策的推行和行业规范化发展,高值耗材价格大幅下降,下游流通环节的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为了应对这一变化,流通企业开始注重提升自身的物流配送效率、优化供应链管理和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通过提供增值服务来创造新的经济价值。例如,一些流通企业通过开展医院耗材一体化管理(SPD)业务,帮助医院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从而从与医院的合作中获取合理的收益。
1、原材料类型及特点
金属材料:诸如钛合金、不锈钢等,具备高强度、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耐腐蚀性等特性。以钛合金为例,常用于骨科植入物,如人工关节,因其质量较轻且与人体骨骼的力学性能较为匹配,能有效减少植入后对人体正常活动的影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高分子材料:包括医用塑料、橡胶等。其中,医用塑料如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等,在制造注射器、输液管等一次性医疗用品中广泛应用,具有成本低、可塑性强等优点;而一些特殊的高分子材料,如聚醚醚酮(PEEK),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常用于制造高端的骨科植入物和脊柱内固定器械等。
无机材料:生物陶瓷是典型代表,它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能与人体组织形成化学键合,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例如,羟基磷灰石陶瓷常被用于骨缺损修复材料,可引导新骨生长,实现骨组织的重建。
生物材料:像脱细胞基质等,这类材料来源于生物体组织,经过处理去除细胞成分后保留了细胞外基质的结构和生物活性,能为细胞的黏附、增殖和分化提供适宜的微环境,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用于皮肤修复、软骨再生等方面的高值耗材制造。
2、技术门槛与供应格局
上游医用原材料的研发与生产,高度依赖生物学、材料学、物理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基础,技术要求极高,研发难度巨大。例如,高端的医用级聚醚醚酮(PEEK)材料以及可吸收类材料,目前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进口。这是因为生产这些材料需要先进的合成工艺、严格的质量控制以及长期的技术积累,国内企业在短期内难以突破这些技术瓶颈,实现进口替代。这种供应格局使得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在产业链中占据相对强势的地位,对中游制造商的成本和产品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1、产品研发特性
多学科融合研发:高值耗材的研发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以心脏起搏器为例,它不仅需要电子工程技术来实现精准的电信号发生和调控功能,还需要生物医学工程知识来确保其与人体生理环境的兼容性,以及材料科学技术来选择合适的封装材料,保证起搏器在体内长期稳定工作且不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长周期与高投入:从最初的创意构思到最终产品上市,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一般来说,一款新型高值耗材的研发周期可能长达数年甚至十数年,期间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研发设备购置、研发人员薪酬、临床试验等方面。
2、制造环节要点
高精度制造工艺:为了确保高值耗材的性能和质量,制造过程需要采用高精度的加工工艺。如在制造心血管支架时,需要使用激光切割等精密加工技术,将金属管材加工成具有特定形状和尺寸精度的支架结构,以保证支架在血管内能够准确展开并发挥支撑作用,同时尽量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
严格质量控制:由于高值耗材直接关乎患者的生命健康,其质量控制极为严格。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到最终产品的检验和包装,都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把控。例如,在骨科植入物的生产中,每一批产品都要进行严格的力学性能测试、生物相容性检测等,只有全部检测项目合格的产品才能进入市场销售。
1、流通渠道模式
传统经销商模式:在过去,高值耗材主要通过各级经销商进行流通。经销商从制造商处采购产品,然后销售给医院等终端医疗机构。这种模式下,经销商承担了备货周转、物流配送以及与医院沟通协调等功能。然而,多层级的经销商体系容易导致流通环节成本增加,产品价格层层加码,最终加重患者负担。
新兴模式探索:随着行业的发展,一些新兴的流通模式逐渐兴起。例如,医院耗材一体化管理(SPD)模式,通过引入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对医院内的耗材进行精细化管理,从采购、库存管理到配送至临床科室,实现全流程的信息化和标准化运作,有效提高了医院耗材管理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此外,一些大型医疗器械企业也在尝试建立自己的直销渠道,直接与医院进行对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产品价格,同时更好地掌握市场需求和客户反馈。
2、终端使用场景
医院是高值耗材的主要使用场所。在医院中,高值耗材的使用涉及多个科室,如心内科使用心脏支架、电生理耗材进行心血管疾病治疗;骨科使用人工关节、脊柱内固定材料进行骨骼疾病手术等。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诊断,选择合适的高值耗材进行治疗。临床需求是驱动高值耗材使用的关键因素,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心脏病、脑血管病、关节疾病等患病率逐年提高,对高值耗材的临床需求量持续增长。同时,医院的采购决策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除了临床需求外,产品质量、价格、医保政策等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高质量、性价比高且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的高值耗材产品,往往更容易获得医院的青睐。
更多研究内容详见中经百汇编撰的《中国高值医用耗材行业分析报告》,中经百汇提供行业研究报告、定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产业规划、企业战略咨询等服务产品,另外还提供产经新闻、市场研究、产业数据服务、企业排行榜等资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