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监管政策: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促进高质量发展
2024年9月30日,中国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促进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该《意见》部署了8方面17项重点举措,旨在推动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期货市场发展与监管布局。从总体要求来看,明确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相关会议精神,落实工作部署,强调坚持政治引领、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统筹兼顾的原则,为期货市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具体措施上,严格监管期货交易行为,加强对各类交易行为的穿透式监管,强化高频交易全过程监管;严厉打击期货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抑制过度投机炒作,从严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期货公司全过程监管,强化期货公司股权管理和法人治理,规范期货公司及其子公司经营活动,健全期货公司风险出清长效机制;强化期货市场风险防范,巩固期货市场风险预防预警体系,提高期货市场风险应对和处置能力;提升商品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充分发挥商品期货期权品种功能,期现联动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稳慎发展金融期货和衍生品市场,提高金融期货和衍生品市场发展水平,深化资本市场领域衍生品监管改革;稳步推进期货市场对外开放,持续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强化开放环境下监管能力建设;深化期货市场监管协作,优化期货监管资源配置,强化跨部门、跨地区监管协同。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期货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市场规模:成交量下降,成交额增长,客户数和资金总量创新高
中国期货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1-12月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77.29亿手,累计成交额为619.26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9.08%和增长8.93%。虽然成交量有所下降,但成交额的增长表明市场的活跃度和资金参与度仍然较高。从品种来看,按照成交额统计,排名各商品期货交易所前三的品种分别为上期所的黄金、白银、铜,郑商所的纯碱、菜籽油、玻璃,大商所的棕榈油、豆粕、豆油,广期所的碳酸锂期货、工业硅期货、多晶硅期货;按照成交量统计,排名各交易所前三的品种分别为上期所的螺纹钢、白银、燃料油,郑商所的纯碱、玻璃、菜籽粕,大商所的豆粕、聚氯乙烯、棕榈油,广期所的工业硅期货、碳酸锂期货、工业硅期权。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的金融期货期权成交量为2.53亿手,占全国市场的3.28%;成交额为190.93万亿元,占全国市场的30.83%,成交金额排名前三的品种分别是中证1000股指期货、沪深300股指期货、中证500股指期货。2025年1-3月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1,849,638,802手,累计成交额为1,620,266.6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49%和30.49%。
图表:2021-2025年1季度中国期货市场成交量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期货业协会、中经百汇研究中心
图表:2021-2025年1季度中国期货市场成交额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期货业协会、中经百汇研究中心
在客户和资金方面,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市场有效客户总数首超250万个,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3%,2024年全年期货开户量为87万个,同比增长18%。越来越多的产业客户、中长期资金积极参与期货市场,法人客户总数较5年前增长116%,2024年当年的法人客户开户量较5年前增长61%。资金总量约1.63万亿元,同比增长8.3%,在政策引导和经济复苏预期改善的背景下,中长期资金正逐步进入市场,带动期货市场资金总量稳定增长。
2024年期货行业整体累计营业收入412.91亿元,同比增长3%;净利润94.77亿元,同比下降4.30%。整体来看,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正逐步显现,随着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基础进一步夯实,期货等金融工具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能将进一步提升。
3、品种创新:新上市15个品种,产品生态不断完善
2024年,我国期货市场在品种创新方面继续发力,当年新上市品种15个。截至目前,我国期货市场已上市近150个期货和期权品种,广泛覆盖农产品、金属、能源、化工、建材、航运和金融等国民经济主要领域。铅、镍、锡和氧化铝期权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实现了有色金属期权的全覆盖,是上期所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交易所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工业硅和碳酸锂期货成功上市后,广州期货交易所推出了第三个新能源金属品种多晶硅期货和期权。农产品领域,郑州商品交易所推出红枣期权,大连商品交易所推出鸡蛋、玉米淀粉和生猪期权。这些期权产品与相应的期货品种配套上市,为相关产业提供了覆盖原料与产品、期货与期权的完整衍生工具链,助力产业风险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2024年,期货市场整体表现稳健,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提升。2024年,期货市场累计上市期货期权新品种15个,4大期货交易所均推出了新品种,总品种数量达到146个,覆盖农产品、金属、能源、化工、航运及金融等国民经济主要领域,成熟商品期货的期权覆盖率超过80%,围绕场内品种开发的商品指数产品和场外衍生品不断涌现,多元联动的产品生态体系加速形成。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金额同比增长8.93%。
图表:2021-2025年1季度中国期货期权品种数量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期货业协会、中经百汇研究中心
品种结构上,由过去以商品期货品种为主向商品金融并行、期货期权并重转变。品种覆盖面上,已经全面覆盖农业、工业产业的初级、中间、终端产品。特别是依托中国完整产业链特征,发掘上市、、塑料等重要产业链的中间产品期货品种,与中国完整产业体系相匹配。上月,欧线集装箱航运指数成功上市,填补了中国商品期货领域的一个空白。
4、对外开放:取得积极进展,境外客户参与度提升
2024年,期货市场的对外开放取得了积极进展。从品种数量看,我国已有24个境内特定品种引入境外交易者,自2025年3月4日起,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 RQFII)可以交易的品种将从46个增加到75个,新增29个境外交易品种;从客户数量看,境外客户数稳步增长,2024年末境外有效客户数同比增长17%;从交易情况看,境外客户参与度持续增长,截至2024年末,境外客户持仓量同比增长28%。这表明我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境外投资者开始关注和参与我国期货市场,为市场带来了更多的资金和活力,也有助于提升我国期货市场在国际上的定价权和话语权。
5、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发挥显著,“期货+”模式助力产业发展
期货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实体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价格波动,合理安排生产经营。2024年,各期货交易所和期货公司积极推动期现联动,制定实施产业客户提升行动计划,持续改善企业套期保值交易的制度环境,稳步推广组合保证金,完善做市商管理规则,降低企业套期保值成本。例如,在农产品领域,“期货+保险”模式继续深入推广,帮助农户规避价格风险,保障收入稳定;在工业领域,期货市场为企业提供了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的风险管理工具,助力企业稳定生产和经营。此外,期货公司还发挥专业优势,为实体企业提供更为优质的衍生品综合服务,深入做好重点商品价量指标的趋势性监测和前瞻性研判,建立期现货、场内外、境内外综合分析体系,提升从期货看宏观、从宏观看期货的能力,更好服务宏观经济管理。
期货行业扎根于实体,服务于实体,也迭代升级于实体。伴随中国实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中国期货行业持续拓展服务边界,提升防控金融风险能力,逐步形成了与实体经济发展阶段相匹配、与风险管理需求相适应的服务体系,推动大宗商品逐步从传统的生产商或贸易商主导定价,逐渐转变为由相关各方参与的定价模式,有效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断拓展服务实体经济广度:实体企业的风险管理需求持续提升,中期协数据显示,2024年,共有约1,445家上市公司发布了3,730条风险管理相关公告,数量创历史新高。其中,套期保值业务公告占比最大,显示出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大宗商品及汇率波动风险上升的背景下,更多企业选择运用衍生品工具应对外部风险。切实提升助力乡村振兴深度:截至2024年,135家期货经营机构与1,065个乡村振兴工作地签署了2,940份结对帮扶协议,通过资金投入、专业帮扶切实助力乡村振兴。“保险+期货”模式服务成效进一步显现,为天然橡胶、玉米、大豆、鸡蛋、苹果、棉花、白糖等21个品种提供价格保障,累计承保货值2,058.2亿元,覆盖现货3,898.96万吨。
6、期货经营机构步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新阶段
机遇方面,一是期货公司的资本实力不断增强,全国151家期货公司注册资本1,210.92亿元,净资产2,063.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5%和5.67%,风险管理子公司净资产稳中有增,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服务体系也更加成熟,已经成为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力量。二是期货公司发展更加稳健规范,《期货和衍生品法》出台后的一系列支持期货公司发展的配套监管细则,进一步夯实行业规范发展的制度保障,拓展了期货和衍生品行业多方位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和广度,促使期货公司深入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同时,期货公司自身的合规意识不断提高、内控体系不断完善,叠加金融科技的深入运用,期货公司的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发展更加稳健规范。挑战方面,行业尚未完成从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竞争的转型,虽然业务规模有所增长,但盈利水平有所下滑。2024年,全国151家期货公司(单体)合计营业收入412.91亿元,同比上升3.00%,净利润94.77亿元,同比下降4.30%。
7、期货市场实现品种体系与定价机制双升级
截至2024年末,我国共上市146个期货、期权品种,包括82个期货品种和64个期权品种,基本覆盖了农产品、金属、能源化工、航运、金融等国民经济主要领域,且品种序列覆盖面不断扩展。从商品期货到金融期货,从传统品种到新兴领域,期货市场不断拓展边界,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风险管理工具与投资渠道。随着“双碳”目标深入推进,以及“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期货市场绿色金融产品上市步伐加快,品种扩容已成必然趋势。碳排放权期货、可再生能源电力期货等绿色金融期货品种可能会陆续扩容,将极大丰富期货市场风险管理工具,推动实体经济绿色转型,助力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期货及期权品种的加速上市是对近年来风险管理需求显著增加的有力回应,有助于提高市场活跃度、拓宽期货服务实体产业的深度和广度。这不仅是市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适应实体经济多样化风险管理的必然选择。此外,各期货交易所持续优化交易制度,通过做市商扩容和动态报价机制,提升交易品种的流动性和吸引力,持续优化投资者机构,增强市场韧性。对CPI、 PPI有重要影响的期货品种如原油、铁矿石、铜、生猪等,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提供重要的价格参考。“期货价格+升贴水”的 定价模式日益普及,推动了我国传统贸易方式的变革。
8、市场建设不断深化,服务实体能力稳步提升
随着期货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市场建设也逐步深化,品种合约设计日趋完善,交割仓库设置、差异化保证金、做市商、套期保值限额等制度规则体系不断优化,交易成本进一步下降,实体企业参与便利性提升,期货市场整体运行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2024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个部门《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促进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期货市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期货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愈加被看重。近年来,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给相关产业企业的成本控制与利润稳定带来巨大挑战。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能够有效帮助产业客户对冲价格风险,锁定利润。随着企业套保需求增加,越来越多机构和产业客户利用期货市场管理风险,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市场对于期货及风险管理的认知越来越普及。此外,创新业务,尤其是“保险+期货”潜力巨大。“五篇大文章”中明确了普惠金融政策导向,旨在扩大农业、小微企业等领域风险管理覆盖面,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持。“保险+期货”模式作为金融创新的重要成果,紧密契合这一政策要求,在过去几年间,“保险+期货”模式在规模和成效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模式和品种方面持续创新并纵深推进,衍生出“保险+期货+N”等跨界创新合作,紧密结合产业链各环节,已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力量。
9、市场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成效显著
交易所场外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基差贸易、综合性仓单服务等业务不断深化,除提供价格信号外,还提供物流、融资服务,实现了期货与现货、场内与场外、线上与线下的互联互通,有效拓展了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和广度,推动我国期货和衍生品市场从单一、浅层次的市场体系向期现货对接、场内外对接的多层次立体化市场体系转变。
10、国际化进程进入深化阶段,期货公司国际化业务发展迅速
随着一系列利好政策的相继出台,金融行业对外开放持续推进,开放路径不断丰富,我国期货市场国际化进程加速推进,行业开放程度不断提升。《期货和衍生品法》及相关配套制度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期货市场交易的合规顾虑,境内品种国际化及外资独资机构数量逐步增加,目前,已有24个境内特定品种引入境外交易者,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 RQFII)可参与境内46个期货、期权品种的交易。根据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末,境外有效客户数同比增长17%,境外客户持仓量同比增长28%。我国期货市场的进一步放开以及境外投资者“引进来”的不断提速,都在不同维度助力我国经济“内循环”的良性发展,提高了中国期货市场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中的参与度以及在相关产业链上的全球辐射力。此外期货经营机构的经营范围有望拓宽,综合实力将进一步增强。根据《期货公司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有关规定,期货公司有望拓宽经营范围,获得业务增量。一方面,放开期货自营、期货保证金融资等新业务,有助于提升期货公司的投研能力和资产配置能力,盘活期货公司自有资金,提高期货公司盈利水平,进而增强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的能力;另一方面,衍生品交易、做市业务从风险管理子公司回归期货公司母体,能够融合母子公司的专业人才、创新业务等资源,极大提高业务拓展效率,增加业务机会,扩大业务规模,打破多年来期货公司业务单一,过度依赖经纪业务,低水平恶性竞争的僵局。未来,修订后《期货公司监督管理办法》的落地实施,将进一步延伸期货行业链条、增强行业韧性,形成更加多元创新、竞争融合、百花齐放的行业生态,提升行业整体的发展内涵及质量水平;与此同时,期货公司的业务模式也将不断拓展,加速实现从通道业务向综合衍生品服务商转型,进一步提升期货公司在金融机构体系中的作用和影响力。
更多研究内容详见中经百汇编撰的《中国期货行业分析报告》,中经百汇提供行业研究报告、定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产业规划、企业战略咨询等服务产品,另外还提供产经新闻、市场研究、产业数据服务、企业排行榜等资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