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热门搜索: 202320252024物流新能源冷链物流集成电路物联网大米中国文化产业发展
全国咨询热线:
400-9300-995
中经百汇 - 国内领先的市场研究机构
  • 首页
  • 研究报告
    • 农林牧渔
    • 能源矿产
    • 食品饮料
    • 纺织服装
    • 轻工行业
    • 化工材料
    • 医药卫生
    • 机械制造
    • 通信电子
    • 信息技术
    • 节能环保
    • 家居建材
    • 建筑房产
    • 零售快消
    • 交通运输
    • 金融服务
    • 城市规划
    • 现代服务
    • 文体产业
    • 其他行业
  • 产经资讯
    • 政策法规
    • 行业动态
    • 技术动向
    • 财经新闻
  • 中经视界
    • 产业链
    • 市场规模
    • 竞争格局
  • 数据中心
    • 宏观经济
    • 经济指标
    • 产量数据
    • 数据新闻
  • 研究院
    • 商业计划书
    • 可行性报告
    • 专项研究
    • 产业规划
    • 企业战略咨询
  • 排行榜
    • 企业排行
    • 品牌排行
>中经视界>市场规模>2025年农药行业分析报告:农药行业发展现状及营业收入分析
  • 2025年农药行业分析报告:农药行业发展现状及营业收入分析

    2025-07-25 14:36:25 来源: 中经百汇研究中心 1061
    分享到:
    更多

    一、农药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1、行业经济效益趋缓,但总体在低位徘徊

    (1)2023行业总体经济效益呈大幅度下滑之势,2024年虽然趋缓,但总体在低位徘徊。据全国农药行业2023年销售TOP100揭晓,安道麦股份有限公司以300.41亿元的销售额摘得桂冠,山东潍坊润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销售额达114.85亿元,位列第二,江苏扬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销售额达112.85亿元,位列第三。从2024年的TOP100名单来看,前十强企业的销售额达1027.23亿元,同比减少21.29%,占百强企业销售总额的39.31%;销售额超过10亿的企业达73家,较2023年减少5家;50亿元以上企业12家,其中百亿级企业4家。从这些数据来看,2023年行业和企业总体经营状况不佳,也是前1-2年高速发展下的正常回调,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但也要看到产能盲目扩展给行业高质量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2024年又有一些新建扩建农药项目陆续开工或投产。

    (2)从产品开发层面来看,国内企业在新产品开发及登记上市不断取得新突破,有些产品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业绩。江山股份的创制药产品JS-T205(苯嘧草唑)项目建设冲刺阶段,产品进入市场指日可待;2024年9月18日,清原农冠自主创制的两个专利化合物氟砜草胺、氟草啶获得农业农村部正式登记,预计到2025年,公司将拥有不少于10个全新专利除草剂化合物,实现“重新发明一遍除草剂”的远景;中旗股份于自主研发的独家专利新产品——精噁唑甘草胺,预计2026年投产,成为公司新的盈利增长点;先达股份创制药吡唑喹草酯已获批,公司规划近期还要启动1~2个创制产品的登记工作,等等。总之,创制新农药,将极大地改变中国农药企业的竞争生态。

    (3)常规产品资源加速向大企业集中,分化及内卷加剧,产业链优势凸显,有实力的企业将向上下游拓展,延长产业链,打造全产业链,掌控产品定价权。如瓮福集团与江山股份在贵州瓮安县经济开发区精细化工园区磷化工一体化产业链项目的两大主体,项目占地约6000亩,总投资220亿元。这也是江山股份自成立以来最大一笔投入,也引起行业关注。再如河北诚信主做玉米田除草剂原药品种,并下沉参与制剂竞争。其他头部制剂企业也通过改变赛道寻求出路,如中迅农科涉足有机无机小分子裂解肥;诺普信农化更名诺普信作物,主做蓝莓等特色农产品。此外一些依托技术创新的非上市企业也发展迅猛,如清原农冠、河北兰升、山东康乔等加快境外登记及拓展国际市场,进一步提升话语权和议价权,许多有实力的中国农药企业加大境外登记及人才投入。

    2、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

    (1) 目前农药领域创新趋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型高效生物农药创制及产业化应用。以预防为主的生物农药在虫害发生前期和初期进行及时防控,虫害暴发期再与低毒化学农药协同使用治理,从而共同发挥作用,这将成为新一轮绿色防控鲜明特征。二是新型植物免疫调控高效低风险小分子农药创制及产业化应用,将成为农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三是RNA农药的开发应用。近五年RNA农药兴起,是继化学农药发明、转基因作物种植后,病虫害防治的第三次变革,这意味着在未来病虫害防治上,高效低毒低风险农药、转基因作物和RNA农药将扬长避短、组合使用,将为病虫害防治提供一条全新的途径。

    (2) 近1-2年我们农药创新步伐加快,并小有建树。202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批准并公布了来自中国、德国、瑞士和印度农药公司申请的9种农药新品种的英文通用名,包括杀虫杀螨剂5种、除草剂4种,其中氟螨双醚、多氟虫双酰胺、噁唑氟虫胺、吡唑喹草酯和苯丙草酮5种农药为中国创制,占新创制农药品种比例达50%以上,这些品种产业化开发和中国登记应用已在开展之中。

    3、产品供需总体平稳

    2024年的农药市场在前2-3年的大起大落中逐步回归理性和正常的状态,产品供需总体平稳,价格在触底后逐步缓慢回升,预计未来小幅回升到一定程度后逐步趋于平稳,短时间内不会再出现前几年的大起大落现象。具体表现在:

    (1)据对市场上热点或主流农药原药品种价格调研统计,大部分农药品种价格已从2023年同比平均跌幅高达30%左右,下降到2024年同比平均跌幅为10%左右,跌幅区间缩小,农药价格已基本触底回稳。受前几年尤其疫情特殊时期农药货紧价高影响,许多企业盲目增产扩产,导致近两年来许多产品严重供过于求,内卷严重,价格跌至谷底。但随着国际国内农药去库存的基本完成,再加上农药的刚性需求,2024年农药价格逐步趋于平稳,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或将保持上扬趋势。

    (2)种子、农药及生物制剂一体化将是大势所趋,未来全球生物制剂市场规模将从90亿美元扩大到300亿美元,跨国公司在兼顾种子和农药同时,加强了生物制剂方向的扩张和并购。

    (3)生物农药发展加快,生物农药成为新农药登记主流,登记数量逐年增加,2023年生物农药为12种,占比达70.6%。生物农药发展速度如此快的主要原因是得益于农药登记政策的支持、行业标准的建立、评价体系的健全及管理办法的完善。

    (4)仿制农药主导市场农药销量。创制新的化合物越来越难,且风险加大。据有关数据显示,全球农药市场中仿制农药份额达到历史新高,占据93%的市场份额,而专利农药市场份额仅为7%。

    (5)我国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应用步伐加快,或对选择性除草剂企业是致命打击。转基因作物加速推广种植后,除草剂市场格局将发生变化,目前82家生产和登记草甘膦和草铵膦原药和制剂的企业都在报名进行代谢和代谢物的毒理实验,安排药效和残留实验,草甘膦、草铵膦的使用量将呈现快速上涨,形成1~2个产品独大的特点;常规除草剂的应用量减少,大豆田和玉米田很多常用除草剂用量会下降为原来的5%~6%;氟磺类产品会降到原来的10%。

    (6)次新化合物竞争激烈,盈利周期越来越短。随着一些市场上热销的一些化合物专利到期,国内农药企业纷纷投资生产,如杀虫剂的氯虫苯甲酰胺,除草剂的环磺酮、苯唑草酮、杀菌剂的丙硫菌唑等,产能也不断扩大,致使这些次新化合物价格一落千丈,严重内卷也带来了企业毫无利润可言。

    (7)农药行业进入微利时代。随着农药价格的持续下跌,很多产品都低于历史最低价,农药企业开工率下降,产量下滑,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减少,行业进入微利时代。

    (8)出口出现好转。随着国际市场库存的消化完成,2024年下半年国际市场对中国农药的进口会明显增加,农药出口形势会好转。但印度等国家的农药产品以更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也给中国农药出口带来挑战。

    4、农药农资渠道加快演变和调整

    (1)农资零售商进一步缩减。随着土地流转的加速,种植大户的不断涌现,他们一次性采购农药品种用量较大,一般直接从厂家或批发商进货,零售商生存更加艰难。未来3~5年或有更多的零售商逐渐转型或消失。

    (2)农资电商发展快速发展。农资电商作为产品展示和服务的窗口,虽然不会出现快消品那样的发展局面,但对企业的重要性日益突显。而且平台性农资电商日益壮大,过亿元销售额的头部商家越来越多。

    (3)新媒体新营销方兴未艾。企业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介进行线上新营销成为趋势,但如何玩好新媒体新营销,如何使线上、线下营销更好地结合,还需不断研究探索。

    (4)农业服务新生态正在形成。如对农作物提供从种到收的全程解决方案,对种植户提供托管服务,种植大户直接和企业对接进行农资产品的供需合作,等等。

    5、推广应用层面

    2024年我国重大病虫害多发重发频发,国家鼓励和支持“一喷三防、一喷多促”等预防性和应急性防控用药;农作物病虫害抗药性发展呈加速上升趋势,用药量趋近登记用量上限。针对2024年粮食作物病虫发生更为严重,防治面积将达24.4亿亩次,比2023年实际发生面积增加了26.2%的严峻态势,且对70%以上的农作物产区构成威胁情况下,植保用药防治成为有效控制病虫危害的唯一选择和最强有力的措施。因此,据初步统计,2024年种植业农药使用量比2023年有了明显增加。2024年植保防治使用农药量大约为30.92~37.86万吨(折百计),从而也给诸多农药企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1)气候变化加重了病虫发生危害,也加大了植保防治控制损失的难度。一是2024年4月初的连续阴雨,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和油菜开花期相吻合,对赤霉病、菌核病侵染发病特别有利,加大了赤霉病暴发流行的风险。二是台风频繁侵袭、风雨不断,水稻“两迁”害虫源源不断迁入,虫口基数急增,加上营养食料和气候条件有利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危害。三是水稻破口抽穗期又遇上阴雨天气,为稻瘟病菌侵染发病提供了绝好机会,水稻穗颈瘟的大发生的态势十分严峻。

    (2)主要病虫普遍产生了较高水平抗性,成为粮食高产丰收的主要威胁,亟需高效新药剂、新技术进行抗性治理。其中,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均处于高水平抗性,对呋虫胺和吡蚜酮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对烯啶虫胺处于中等水平抗性。建议各稻区暂停使用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防治褐飞虱;严格限制呋虫胺防治褐飞虱的使用次数,每季水稻最好使用1次;吡蚜酮不要单剂使用,应与其他速效性药剂混配使用;交替轮换使用三氟苯嘧啶、烯啶虫胺、氟啶虫胺腈等药剂,延缓抗药性发展速度。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也对氯虫苯甲酰胺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有的地区对阿维菌素也上升为高水平抗性。因此,在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发生地区应交替轮换使用茚虫威、乙基多杀菌素、甲维盐等不同作用机制、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严格控制氯虫苯甲酰胺使用范围,延缓抗药性发展速度。

    (3) 农田杂草发生数量多、抗性强、难防除、损失大,成为稻麦提质增效的主要瓶颈,需要对症下药、精准用药,提高防效。一是麦田杂草。化除效果差的主要原因是杂草发生数量大、产生了抗药性、分不清杂草种类、用药不适时和药剂不对路等造成,尤其是杂草抗性最为突出。在高抗地区暂停使用炔草酯、甲基二磺隆,轮换使用其他不同作用机理药剂;中低抗地区进行混配或轮换使用,减轻压力,延缓抗性。同时,麦田杂草防控要采取治早治小、封杀结合、冬前化除的策略,注重使用砜吡草唑、吡氟酰草胺、氟噻草胺等药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减轻春季茎叶处理防控压力。二是稻田杂草。目前,稗草对五氟磺草胺抗性已达中抗→高抗,千金子种群已对噁唑酰草胺抗性也达中抗→高抗。因此,在长江中下游双季稻、直播稻区,需轮换使用氯氟吡啶酯、三唑磺草酮、敌稗等其他不同作用机理的除草剂。稻田杂草防控要采取治早治小、封杀结合的策略,注重使用丙草胺、苯噻酰草胺、噁嗪草酮、噁草酮等药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和莎稗灵、禾草丹等药剂进行苗后早期用药处理,压低杂草发生基数,减轻后期茎叶处理防控压力。

    (4)“小虫”大危害,2024年以蓟马、蚜虫、介壳虫、白粉虱、烟粉虱、木虱等“小虫”在蔬菜、果树等农作物危害仍然比较严重,并呈上升态势,防控形势十分严峻。这些“小虫”因其种类多、繁殖快、发生不整齐、易产生抗药性,因而防治比较困难,给粮食、蔬菜、瓜果和水果等农产品优质高产带来了极大影响。因此,为有效控制这些“小虫”对作物上的发生危害,需要农药生产企业致力于科技创新,持续开展绿色防控新技术、新产品创制,满足植保防治药剂需要;同时,强化这些“小虫”的监测预警,提升应急防治能力;及时掌握其发生动态,准确预测预报,指导适期防治,治早治小,精准用药,提高防效。

    (5)生物源农药推广应用有待加强,未来市场潜力大前景广。从整个农药应用情况看,2024年生物农药推广应用面积占比明显不及化学农药。由于农户对生物农药的认识不足、使用积极性不高,生物农药的价格相对较高等,影响了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如何积极有效的推广生物农药?一方面需要生物农药企业加大创新研发力度,改进生产工艺,生产提供高效优质价廉产品,满足生产需要;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培训,重点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促进科学使用。

    6、行业整合加速,继续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农药出口国,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品种不断增加,已形成了包括原药研发、生产和销售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从行业发展来看,集约化、规模化是农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我国现有农药生产企业众多,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以及环保压力加大,我国农药行业正进入新一轮整合期。相关产业政策的出台,推动农药行业积极整合产业资源,着力解决企业多、散、弱的问题,大型国有企业发挥资金优势,积极并购国际、国内优势资源,努力打造世界级农化巨头,部分民营农药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等迅速发展壮大。同时,也引导农药企业向化工园区和基地集中,推动龙头企业及配套企业的协同改造,促进工业布局向产业配套、专业化协作、要素集约高效、生态环保的方向发展。

    7、新型环保农药将快速增长

    农业部等相关主管部门历年来陆续发布了多项关于禁止和限制使用农药的公告,加快淘汰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随着农药使用及管理政策日趋严格,传统的高毒、低效农药将加快淘汰,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环保农药成为行业研发重点和主流趋势,农药剂型向水基化、无尘化、控制释放等高效、安全的方向发展,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水乳剂、缓控释剂等新剂型加快研发和推广。高效、安全、经济、环境友好的农药新产品的推广将有效促进我国农药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在满足农业生产需求的同时降低对于环境的影响。

    8、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进一步推广

    农药行业作为精细化工行业中的细分行业,受生产工艺等因素影响,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三废”排放。在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和能耗双控政策趋严的大背景下,农药行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节能降耗、减排增效,已成为保证农药企业及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发展方向。通过加大技术改造和环保投入力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全面研发和推广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和“三废”处理技术,不但能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量,而且能够降低原料消耗量,同时结合“三废”资源化利用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此外,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的推广也是实现我国污染控制重点由末端治理向生产过程控制转变的重要措施,是农药行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环保产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9、研发投入增加,自主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虽然我国已成为农药生产大国,但目前绝大部分农药品种仍为仿制品种。为提升我国农药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来,在国家、地方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的协同作用,应用组合化学等高新技术方法,相关企业成功创制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新品种并取得了国内外专利,30个创制品种进入了国内外市场,累计推广面积3亿亩以上,部分产品的销售额超过2亿元。此外,主导品种和中间体绿色生产工艺开发、生产装备的集成化和大型化、工艺控制自动化、水基型剂型加工技术等共性关键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农药工业化生产,促进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

    二、农药行业营业收入

    2024年,农药行业营业收入约3422.39亿元。

    图表:2020-2024年中国农药行业营业收入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经百汇研究中心


    更多研究内容详见中经百汇编撰的《中国农药行业分析报告》,中经百汇提供行业研究报告、定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产业规划、企业战略咨询等服务产品,另外还提供产经新闻、市场研究、产业数据服务、企业排行榜等资讯内容。

  • 相关推荐更多...
    • 2025年中国变频器行业分析报告:变频器行业产业链及上下游分析
    • 2025年中国爆破器材行业分析报告:工业炸药及工业雷管产量分析
    • 2025年中国变频器行业分析报告:变频器行业竞争格局及竞争者战略布局状况
    • 2025年中国工程爆破行业分析报告:多方面因素推动工程爆破市场规模增长
    • 2025年中国制糖行业分析报告:制糖行业营业收入及利润总额分析
    • 2025年中国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分析报告:海洋工程装备行业营业收入及利润总额分析
    • 2025年中国精细化工行业分析报告:精细化工行业营业收入及利润总额分析
    • 2025年中国固废处理行业分析报告: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及增长因素分析
    • 2025年中国衡器行业分析报告:衡器行业营业收入及利润总额分析
    • 2025年中国避雷器行业分析报告:避雷器行业产业链及上下游分析
    • 2025年中国氯碱行业分析报告:烧碱产量及表观消费量分析
    • 2025年中国氯碱行业分析报告:聚氯乙烯产量及表观消费量分析
    • 2025年中国继电器行业分析报告:全球继电器发展概况及市场规模分析
    • 2025年中国避雷器行业分析报告:全球避雷器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 2025年中国继电器行业分析报告:继电器行业产业链及上下游关联性分析
研究领域
  • 行业报告
  • 商业计划书
  • 可行性报告
  • 专项研究
  • 产业规划
  • 企业战略咨询
合作伙伴
  • 金融界
  • 财经网
  • 搜狐
  • 中国经济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国家统计局
  • 关于我们
  • 购买流程
  • 付款信息
  • 免责申明
  • 网站地图
  • 招聘专区
公司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布龙路520号佰利云创大厦7楼
全国免费服务电话:400-9300-995(7*24小时)        邮箱:service@zjbhi.com
电话:0755-28999607   0755-28902971    0755-28900792   0755-28900913   传真:0755-28901023
版权所有 ©2023 COPYRIGHT 深圳市中经百汇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3019979号-1 |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5332号